UWB(Ultra-Wideband,超宽带)是名副其实的“宽带”技术,因为UWB信号占用很宽的频谱资源,提供较大的通信带宽。它的发展历程很长,上个世纪90年代,美国有些机构就提出UWB的技术构想。在它的商业化道路上,曾有多种不同技术路线独立发展,近年来使用脉冲无线电(Impulse Radio)形式的IR-UWB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。本文讨论的是IR-UWB技术及其测试方案,为表述方便,以下用UWB指代IR-UWB。
一般情况下,UWB脉冲信号的频谱宽度大于500 MHz,脉冲时间约2 ns。常见的UWB脉冲信号工作频率为7987.2 MHz(信道9)和6489.6 MHz(信道5),其中信道9要求强制支持。
UWB单一脉冲被定义为“Chip”,连续若干个“Chip”构成了符号“Symbol”。UWB使用BPM-BPSK调制方式,不同的“Chip”使用不同的电压极性,在不同的时域位置出现,脉冲电压极性和位置携带信息。UWB脉冲的重复频率(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,PRF)有62.4、124.8和249.6 MHz等多种。
UWB脉冲可以有多种形态,脉冲边界、主旁瓣时间与相对功率的关系,有明确而严格的模板约束。脉冲信号的数学表达式可以通过相关规范查询到。
UWB芯片商宣称UWB技术能提供几厘米距离和几度角度之内的定位精度。UWB测距和测向的原理并不复杂。通过测量无线电信号往返测距双方所用飞行时间(Time of Flight, ToF)得到距离;通过测量信号到达角(Angle of Arrival, AoA)确定方向。测向对终端硬件的要求更高,需发起方至少有两根接收天线,天线间接收信号的距离差结合天线间距可算出角度。测距则没有天线数量的要求。
已商用场景之一:车辆无钥匙接入,目前在海外汽车品牌的高端款型上应用较多
前几代无钥匙接入使用LF、NFC和BLE等技术,但它们对抗干扰和防范信息盗窃的能力比UWB差,所以UWB也被加入车联网联盟(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)新规范当中。工作时,车辆使用者的手机和汽车的 UWB模块互联,并不断计算两者间距离,当距离小于一定阈值并确认身份后,相应位置车门打开,使用者在车内还可通过UWB更进一步操作车辆,比如无钥匙启动引擎,整个过程用户体验的科技感十足。
已商用场景之二:遥控鼠标
人机互动时,使用有UWB功能的遥控器可以精确定位屏幕上光标位置,相当于把遥控器变成了手感灵敏的“鼠标”。
其它一些潜在的应用场景还包括集成于VR/AR终端,如头显、智能眼镜、游戏设备或手机;短距数据传输、支付等。
IEEE 802.15.4标准簇:描述了UWB物理层(PHY)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(MAC)的功能和技术要求
这个标准簇目前包括15.4、15.4z和15.4ab等三个标准,前两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商业化产品,15.4ab则还在规范化当中,预计2025年可以冻结。15.4z相比15.4,显著的变化是在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(PPDU)上增加加扰时间戳序列(STS),用于安全测距和加密;而15.4ab相对15.4z,提供更高的脉冲重复速率,并增加感知和雷达等新技术。
802.15.4标准簇的物理层相关章节定义了UWB的工作频率;功率谱密度(PSD,-41.3 dBm/MHz, 0 dBm/50 MHz);发射功率谱密度模板;时域脉冲形态;灵敏度及最大输入电平等多个重要指标,这些也是UWB射频测试的根本依据。
Fine Ranging Consortium:精确测距联盟,简写为FiRa
作为致力于UWB定位应用推广的产业组织,FiRa对UWB的物理层、MAC层一致性测试作出了要求,并认证测试平台,认可测试机构资质。FiRa的射频一致性测试规范,既覆盖了IEEE 802.15.4标准簇的要求,又有专门针对测距需求的测试项目。
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:车联网联盟,缩写为CCC
作为致力于完成车辆和使用者之间通过智能方式连接的行业组织,CCC规范对UWB的在车相关领域应用有重要影响。
UWB测距的最大挑战是如何“精确”的测量时间。真空中电磁波以光速传播,即29.98 cm/ns;导线介质(比如聚四氟乙烯材料)中电磁波速率为光速的0.701倍,即21.02 cm/ns。考虑到芯片商将UWB芯片测距指标定在10 cm以内,测距时间需要以零点几个纳秒来度量。
为保证时间的精确,生产时需要校准每个UWB终端的“天线时延”值(即终端接收天线到基带部分之间的路径时延)并补偿到UWB芯片当中,如果跳过这一步,根据工程经验,测距结果会偏差几十厘米甚至更多。校准“天线时延”时,仪表和待测件之间信号路径用时需提前精确计量。像线缆、合路器、衰减器等传导方式下使用的微波器件,可以用矢量网络分析仪现场测出其耗时。而对于测试天线,则需天线厂家告知天线的“相位中心”和时延数值。
R&S射频综测仪CMP200支持UWB的实验室及生产线测试。它可根据规范要求进行UWB发射机、接收机的射频指标的检验,还可以完成ToF飞行时间,“天线时延”校准、AoA到达角等多重测试任务,具有功能多样,结构灵活,界面友好,结果准确,速度快等特点。
CMP200内置一套信号源、信号分析仪。应用于UWB测量时,工作频率范围4~20 GHz,分析带宽1000 MHz。CMP200有3组射频接口,并可通过外置扩展单元CM-Z310A将射频口扩展到12个。CMP200内置Linux操作系统,通过外置显示器和键盘鼠标,或LAN远程操作。
进行UWB射频测试时,CMP200提供多个独立测量工具,同时呈现于人机界面上,直观展示信号的多个射频指标,包括PPDU功率及功率谱密度,频谱模板,时域脉冲模板,Chip和Symbol级别时基抖动等。CMP200还可播放预制波形文件,对UWB终端接收机的灵敏度指标进行验证。
测距时,CMP200提供多个PPDU单元连续捕获分析工具,配合CM-Z300A合路器和WMT测试软件,精确测量CMP200和待测件测距交互过程中的飞行时间,从而获得距离,校准待测件的“天线时延”。
CMP200具备多终端并行测试的能力,使用R&S专有的“Smart Channel”功能, CMP200可对来自不同终端的仪表资源请求进行自主分配,无需开发人员重构代码,大幅提高程序开发和生产效率。
除仪表外,我们还为UWB整机辐射测试提供屏蔽箱和天线。屏蔽箱有ATS800、CMQ200和TS7124等多种。前两款产品频率范围最高到毫米波频段;后者工作频段较低,也适合传统移动通信设备的测试。天线也有多种型号,针对UWB,推荐TS-F24-V2型宽带Vivaldi天线,它具有增益高,带宽宽的优点。TS-F24-V2出厂都经过R&S工厂严格检测,可提供准确的相位中心和时延数据。
作为深耕无线电测试与测量领域九十多年的领先企业,R&S公司携手业内同仁持续推动UWB技术的发展创新,获得了广泛认可。
在产业链上游,我们和精确测距联盟、车联网联盟等标准组织以及多家著名检测机构长期合作,CMP200以及配套测试软件WMT已被认可为精确测距联盟FiRa射频一致性测试平台,并被普遍采用。我们和UWB芯片提供商(如Decawave,现为美国Qorvo公司一部分)紧密协同,合作开发UWB测试方法和工具。我们和来自不同应用领域的终端企业,如三星、博世等公司深度合作,共同赋能UWB终端从产品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质量保证和效率提升。近年来,我们还积极在各大公共展览平台,如CES,MWC,Expo Europe等会展活动中向公众展示我们在UWB测量领域的尖端技术和能力。
针对UWB终端生产射频测试,除了仪表和附件外,还需要自动化测试软件。我们的WMT软件可以完成对仪表和终端的操控。WMT是一款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半定制化工具,支持多款R&S仪表(CMP200,CMW100,NGx系列电源等),支持多家公司的UWB芯片(如NXP公司的29Dx、SRxx系列;Qorvo公司的DW、QM系列等)。测试任务通过运行测试脚本完成。WMT提供用户操作界面,测试结果除打印到界面之外,还可以多种常见或自定义格式保存到生产线数据库。测试脚本可以在软件界面中编辑,通过调整测试脚本中各节点顺序,修改各节点属性(如Tx/Rx项目,待测件信号特征,接收机测试功率等)灵活实现各项任务。WMT程序结构上支持多任务并行,可以同时测量多个终端。
典型的UWB终端生产流程里包括电路板和整机两阶段射频测试,一般先对各类指标进行校准,校准后再对发射机和接收机指标,测距,到达角等进行一遍验证。上述测试任务都可以在电路板和整机状态下完成。
下面这张图片展示的就是WMT控制CMP200同时测试3支UWB终端,完成收发信机射频指标测试的结果。
- [03/10]【MWC 2025】罗德与施瓦茨
- [03/03]【热点新闻】罗德与施瓦茨
- [02/24]【知识科普】了解探头补偿
- [02/17]畅连无限,创新赋能:罗德
- [02/05]【行业案例】天线模块调试
- [01/06]【技术科普】| 信号源计量
- [12/30]【行业方案】| NTN低轨卫
- [12/23]【行业案例】带你走进功率
- [12/16]【技术科普】|有趣的信号
- [12/09]【行业方案】| 罗德与施瓦